前日講過 Nokia 106,平平無奇,以傳統通話、SMS 為主打,半點多餘功能也沒有。唯一的亮點,就是價錢,18美金,將手機這個玩兒變得人人可以負擔,不同國家、階層的人都可以享受科技帶來的方便。真正的 “connecting people",就是如此。Nokia 106 只是近例,之前的 Nokia 105、Nokia 130 都是實惠的功能手機,可見 Nokia、Microsoft Mobile、HMD Global 皆不忘 “reach the next billion"。最近有份報告指出,Nokia 功能手機第三季的出貨量過千萬,可見功能手機有一定市場。
記得多年前香港文化博物館有個 Andy Warhol 的展覽,中學美術老師帶隊參觀,Man 對藝術有點興趣,雖然對其認識不深,只知道他是普普藝術的代表,還是報名參加。記得老師提到,Andy Warhol 說過可口可樂是沒有分階級的產品,有錢人、窮人也負擔得起,而所有可樂的品質都是一樣。這番說話一直留在 Man 的心底 (其中一個原因是 Man 愛飲可樂),這個觀察妙而有趣,結果在寫 Nokia 106 的時候再次憶起,不如在此分享。
在 Google 找回原文:
“You can be watching TV and see Coca-Cola, and you know that the President drinks Coke, Liz Taylor drinks Coke, and just think, you can drink Coke, too. A Coke is a Coke and no amount of money can get you a better Coke than the one the bum on the corner is drinking. All the Cokes are the same and all the Cokes are good."
大家或問,為甚麼提到 Nokia? 因為 Nokia 手機也有相似特質,不同消費能力的顧客皆可擁有一部 Nokia 手機,享受與親朋好友通訊的便利。上面提到的 Nokia 105、Nokia 106 等功能手機就是例子,香港有賣 Nokia 105 (2017),200港幣有找,假設一罐可樂賣5元,即用40罐可樂就可購買一部有基本通訊功能、彩色螢幕、貪食蛇的手機。
某大品牌一直只推出五、六千元的高階智能手機,雖有三至四千的舊型號升級版,還是索價數千元。近年更有越賣越貴的趨勢,直上八千元大關,部分型號甚至破萬。當然,買得起的人大有人在,但身在紙迷金醉的繁華都市道這番說話,似是坐井觀天。世界很大,若單單考慮某一部分富有的人,未免太過愚笨。
不過,Nokia 手機跟可口可樂還是有可以 distinguish 之地方,"A Coke is a Coke and no amount of money can get you a better Coke than the one the bum on the corner is drinking."。付出鈔票的多寡,可決定買到甚麼 Nokia 手機。二百元可以買到打出打入的功能手機,六百元可以買條蕉 (Nokia 8110 4G),到一、二千元的低階智能手機,再到數千元的皇牌旗艦型號,所以 you can get a better phone if you pay more。記得當年的 Nokia Lumia 1020 有4100萬像素蔡司鏡頭,像素高也代表銀碼高,賣港幣六千多元。因此,Nokia 手機未能夠完全成為可口可樂。
轉個角度,Nokia 品牌的手機多年來嘗試做到 connecting people,即使功能因價錢不同,但每一部手機都具通訊功能。別忘記,電話的原意為通訊對話,而友情必須靠交流維繫,可是部分都市人已忘記這個本意。由十八美元到數百美元,都是讓大家與人交流,保持聯絡,不分貧富,不分國界。就算價錢有別,亦可享有一定品質 (要從 Nokia 3310 傳說講起),這就是 Nokia 的獨特之處。
下次飲可樂時,不妨打個電話跟朋友談天說地,問候一下。
歡迎讚好 ManHungTech 的 Facebook 專頁
延伸閱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