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天坐地鐵往銅鑼灣食飯,正值放工時間,列車擠擁非常,Man 專心回覆讀者的 inbox (近期很多 inbox、電郵,回覆需時,請見諒)。當列車一到中環站 (Man 非常怕中環站,不要問原因),又有一群人擁入,習慣地觀察有甚麼人在中環站上車,並打量身邊的乘客。抬頭一望,面前有位中年女士正閱讀健吾所著的<<今生要做日本人>>。書名很敏感,Man 不宜作任何評論,以免被人搗亂。
如果這位女士要做到該書所提倡的目標,看來她已經達到其中一項指標 – 在車上閱讀。
日本有其鐵道禮儀,在車上不太談話、不講電話,更不會有電話響之情況,所以車上總是鴉鵲無聲。年輕一代會戴上耳筒音樂,用電話看 Twitter、Instagram,或回覆訊息。老一輩的,就喜歡閱讀。不過,有時有些遊客不知當地文化,在車上大聲喧嘩,高談闊論,希望大家看過本文後,下次就尊重當地的習慣。
根據 Man 的觀察,不論男女,總喜歡隨身帶一本書,在列車上閱讀。除了坐著閱讀,不少人會選擇站著閱讀,可見沒有事物會影響對閱讀的堅持。
有一次坐山手線,西裝大叔把公事包安放大腿,不慌不亂從西裝外套取出一本小說,熟練地翻開帶書籤的一頁,開始閱讀。快要下車時,就放回書籤,把小說合上。整個過程沒有發出半點嘈音,或者這就是大叔的溫柔了。
由此可見,人民的素養,往往從日常生活的微細舉止反映,從來無須刻意製造一副有修養的面具示人。生活中不起眼的舉止,已經是最好的證據。如果在某些相對人少的城市,乘坐舊款的路面電車,閱讀大正浪漫時期的作品,就彷似回到七、八十年代,重拾昭和風情。
日本愛把小說等書籍印成口袋大小,方便大家放到衣袋,就如上述大叔所閱讀的小說。這些迷你書籍通常採用輕薄紙張,表面不反光,保護眼睛,甚至附帶一條繩作書籤使用,相當貼心。雖然 Man 不諳日文,但有到日本逛書店的習慣,這些口袋書價格不貴,三百至六百日圓就有交易。閱讀過後,放在家中一角也不佔位置,不易成為斷捨離的對象。
這些口袋書不乏文學名著,在擠擁的車廂欣賞大文豪之文字,精神進入其筆下的世界,乃高尚的自我隔離。這並非故意 show off,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已。
若你懂日文的話,下次到京都坐 JR 嵯峨野線 (即山陰本線) 往嵐山時,不妨拿出一本川端康成的<<古都>>,然後靜心閱讀。<<古都>>多個情節取景於京都,包含不少京都傳統節日,在遊覽京都的時候深入了解京都,可說合宜。
下車後,Man 能夠告訴你,你與身邊那些拿著自拍棍的港女、大媽,絕對係兩個層次。即使大家都去竹林、渡月橋等熱門景點,也去廣川鰻魚飯排隊 (Man 未食過,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閱讀石先生的食評),惟兩者所散發的人文氣息,不能相提並論。

順帶一提,嵐山一帶還有很多好去處,好些相對冷門的地方都值得到訪,人少,遊覽的雅興更深。Man 在此推介常寂光寺、二尊院、清涼寺、大覺寺、大澤池,值得花一日遊覽。
延伸閱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