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寫姚莉精選的碟評,早幾天發布第一篇。跟過去的音樂文章相比,今次壓力蠻大,二十餘歲的年輕人寫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國語時代曲,時代鴻溝極大,似乎風馬牛不相及。雖然過去聽過多首姚莉的經典歌曲,例如玫瑰玫瑰我愛你、春風吻上我的臉、蘇州河邊、雙雙對對、站那高崗上,寫文跟聽歌是兩回事,還是要花不少時間及精力做功課,尤其是歷史背景,很怕寫得不好。姚莉原是上海百代唱片的當紅歌星,1949年因時局轉變而南遷香港,毅然放棄上海的事業及名氣,再次加入百代唱片,憑著實力重新建立事業,終成為香港的著名國語時代曲歌手。
昔日的上海,繁榮熱鬧,十里洋場華洋夾雜。思想、文化前衛之餘,唱片工業同樣發達,西洋樂器配上中文歌詞,刻錄在78轉的黑膠唱片,結果產生國語時代曲一名詞,與傳統戲曲形成強烈對比,代表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與社會風景。
繁華這個詞語,從來不是某城市專屬,也不是永恆。
從前黃埔江兩岸燈火通明,車水馬龍,夜夜載歌載舞。豈料時局一轉,不少富商紛紛南下香港,連同資金、技術帶到一個五嶺以南的殖民地。他們一切由零開始,重新建立自己的事業,也促成香港輕工業的急速發展,為不起眼的小港口提供發展基礎。音樂工業如是,多名歌手、創作人南遷香港,昔日的上海國語代曲、國語電影在香港重新發展,成為主流娛樂,相當成功。
經過無數移民的努力,香港經濟起飛,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冠上東方之珠的美譽,維多利亞港重現昔日黃埔江的熱鬧,甚至超過了昔日上海的成就。由是觀之,工商業、音樂工業並非上海獨有,只要有人才的話,隨時可在任何一個地方發展。從黃埔江到維多利亞港,證明制度、自由之重要,一個地方的成功與墮落,往往因這兩者而起,然而有起必有衰,就如緣起緣滅一樣。
就算今日的黃埔江兩岸再次繁榮,這還是上世紀初的十里洋場嗎? 維多利亞港夜色依舊,高樓林立,這還是當年的維多利亞港嗎? 倘若有朝維多利亞港失色,光輝不再,他們能夠找到新地方嗎? 就如當年的上海人。
時勢變幻無常,卻不斷循環,亂中有序,跟那老黑膠唱片一樣。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