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 上個月月初到關西旅遊八日,住在京都,也有到大阪、奈良、滋賀各一日。適逢大阪市立美術館有古佛像展覽,才訪大阪一日。去年的冬來得晚,十二月初還有不少紅葉,一個人到京都賞楓,從烽煙四起的香港來到文化古都,空氣清新,心情也放鬆不少。一個人旅遊,沒有甚麼包袱,與秋風一樣,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京都四季分明,各有特色。春天有櫻花,一片粉紅花海;夏天草木皆綠,生機勃勃;秋天滿處紅葉、銀杏,詩情畫意;冬天賞雪,積雪鋪在金閣寺的頂部,好不優美。同一景點,四季景色各異,何來重複?
京都一直是 Man 心靈故鄉,別有魅力,每年去一次也不厭悶。就算日本四處有楓可賞,還是京都的最好,因為背後有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襯托。川端康成《古都》一書對京都的特色有全面描繪,山水景色、佛寺、神社、祭典、節日、習俗、工藝、食物、歷史一一細道,古代建築、歷史、宗教、文化建構一個無可取替的古都,得到妥善的保存與保育,千年古都經得起時間洗禮,確實不易。到京都旅遊,除了欣賞景色外,不妨認識當地的文化、習俗,感受日本人對傳統的堅持與重視,風土人情同樣值得留意。
京都與奈良同為古都,後者歷史比京都久,人稱南都,亦有不少古蹟。若仔細比較,兩者蘊藏兩股不同的古都氣息。奈良的古雅乃簡樸自然,深藏不露;京都則經過細心雕琢、修飾。
Man 一直很嚮往到京都賞楓,記得數年前自己曾說過賞楓一定要到京都,因為只有京都的古蹟才襯得住紅葉的美,然而秋天沒有長假期。去年情況特殊,故有機會見到古都秋色,夢想成真。
是次到京都,特意到訪一些人煙較少的古寺賞楓,避開遊客過多的賞楓地,例如退藏院、勸修寺、隨心院、青蓮院、圓德院、觀智院,還有東本願寺的銀杏,地上一片金黃。一個人在庭院徐徐漫步,或靜坐一旁,不被煩囂滋擾,倍感舒適寫意,亦可洗心,安心思考。
當然,Man 也有到熱門的賞楓名所,最美的莫過於永觀堂,紅葉似海,包圍著千年古剎,好不壯觀,使人沉醉詩情畫意之中。永觀堂本名禪林寺,屬淨土宗,本尊為阿彌陀如來,此佛像造型特別,因回眸一笑而聞名。Man 之所以到永觀堂賞楓,乃受王國維影響,王旅居日本京都,最愛到永觀堂散步,更豪言永觀堂「為言楓葉勝櫻花」,晚年改號觀堂、永觀,可見其對永觀堂的懷念。或者人到晚年,仍對年輕所愛之事物念念不忘。這次親身到永觀堂,發現王所言不虛。
郁達夫《故都的秋》寫北平,還有南方的秋。筆者借題一用,把是次賞楓之旅形容作古都的秋,古都當然指京都,出自上文提及的川端康成。十二月理應叫冬天,但月初還有不少紅葉,仍洋溢秋天之味道,心態當成秋天,做人不要太死板就是。
古都四季循環不斷,秋去冬來後必有秋天。秋天美豔似畫,惟每個秋天都不同,獨一無二,人亦如是。今秋的心境不同於往年,明年心境也有別於今年。固執的人就會把昨秋心事帶到今秋,心境因而受到影響,眼前景色彷彿帶有昨日的漣漪,嘆息只換來一口白煙,隨風散去。
賞秋景與心境有關,所得感覺可南轅北轍。悲傷的旅人認為秋天短暫,楓葉頂多算淒美,甚至幻想落葉後的孤清寂寞,如曲終人散,心中的愁被秋葉添上一筆;快樂的旅人會全神貫注欣賞紅葉,留意顏色層次不一的美,讚嘆大自然美妙,心花怒放。假若兩人安坐某寺院賞楓,即使眼前景色一樣,感悟感觸亦各有不同。人乃主觀生物,愛把個人感受融入客觀景物,為所見景物加上感情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把融情入景的境界分成兩種,有我之境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可見心境影響眼前的景物。
人會隨時間改變,變化可好可壞,唯一不變的,就是古都的建築,不論世間事如何轉變,古都模樣依舊,秋色依然迷人。
不管世事如何轉變,數十年後 Man 還會記得 final year 那年秋天到過京都賞楓,以及當時心境。
延伸閱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