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tlanta: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2.
作者: YC
感染鏈 Chain of infection
首先,病毒(Agent)可透過帶菌者或動物(Source)的體液、血液、飛沫、排泄物等(Mode of transmission)傳播。而傳播途徑(Mode of transmission)則主要分為 (1) 接觸傳播、(2) 飛沫傳播和 (3) 空氣傳播三種。當病毒找到進入人體的方式時(Portal of entry),一般包括皮膚、眼睛的黏膜、經口進入腸胃系統和經鼻進入人體的呼吸系統,宿主(Susceptible host 易受感染的宿主)便會有很大機會會受感染。
感染控制的目的是要切斷病毒環環相扣的感染鏈,而最重要的一環在病毒的傳播途徑(Mode of transmission)。故此,因應不同病毒的傳播途徑(Mode of transmission)有不同的措施。
接觸傳播防護 Contact Precautions
接觸傳播分為直接(Direct)和間接(Indirect),直接接觸傳播(Direct contact)是指當我們與帶菌者有身體接觸後,便會被病毒黏著;而間接接觸傳播(Indirect Contact)則指當我們接觸被帶菌者接觸過的物件,亦會因此而被病毒依附著。在社區常見的是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MRSA),它透過與患者的直接或間接接觸而傳染給別人。
社區防護措施包括潔手、注意環境清潔及物品清潔。

飛沫傳播防護 Droplet Precautions
飛沫傳播是指病毒會透過大於5微米(>5μm)的飛沫(large aerosols)傳播,因此打噴嚏、咳嗽、吐痰、以至說話時便有機會吸入飛沫或讓飛沫接觸到身體。這次疫情的主角武漢冠狀病毒(2019-nCov)便是透過飛沫傳播。
社區防護措施包括潔手、與受感染者保持至少1米距離和佩戴外科口罩。
空氣傳播防護 Airborne Precautions
空氣傳播是指病毒會透過少於5微米(<5μm)的霧氣(tiny aerosols–droplet nuclei)傳播。當我們吸入在空氣中飄浮的病毒時,便有機會受感染。研究結果並不能排除武漢冠狀病毒(2019-nCov)在空氣傳播的風險。
一般而言,並非近距離與患者接觸或進行會產生氣霧的程序(aerosol- generating procedures)時無須佩戴N95口罩,患者須接受隔離治療。
總結
在因應不同病毒採取不同的防護措施之先,最基本的是採取標準防護措施(Standard Precautions)、注重手衛生(Hand Hygiene)和採用適當的個人防護裝備(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標準防護措施適用於醫院範圍,在此不作詳述。在社區適用的防護措施——手衛生和個人防護裝備會在下篇詳述。
(專欄文章不代表 ManHungTech 立場)
延伸閱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