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孩童時期,學校很早便教問候別人的方法,英文科教 “How are you?",以及必備的標準答案 “I am fine, thank you.",作基本禮貌之訓練。長大後才發現不一定回以機械式答案 “I am fine, thank you.",原來還有多個答案可供選擇,況且人生並非日日愉快,所以無需逼自己每日都 “I am fine",也不一定要說 “thank you"。
長大後,發覺你好嗎這三個字算是一個不錯的開場白,能夠快速打開話匣子,且不會產生尷尬的感覺。無聊吹水、有事找人請教、約人食飯、關心問候,統統可用一句你好嗎來展開對話,猶如萬能 key。接著兩人互報近況、互相關心,維繫感情。Man 曾在某篇文提過,所有關係乃雙向,雙方需要溝通、交流,才能維繫感情,否則淪為對牛彈琴。
隨著年月增長,對你好嗎這三個字又有另一番體會,漸漸領略到截然不同的味道。
正當以為對其他人說你好嗎乃輕如易舉之際,才驚覺已經無法跟某些人來半個問候。若然強說出口,彼此皆感到尷尬,突然一句你好嗎難免令人措手不及。此時方明白到,有一種關係連半句問候也容不下,而更惡劣的情況,莫過於意識到根本不存在聯絡機會的一刻。
這種關係與陌生人有明顯分別,我們何時問候過陌生人呢? 明明沒有聯絡,仍然想跟一個人說「你好嗎」,正代表我們依然著緊這一個人,故關心其安好。誠然其安好與否絕屬其次,「你好嗎」反映的是思念與記掛之情。換言之,這個人在我們心中依然有一份重量,或無可取替的地位,不隨時間所沖淡。
話雖如此,如果 someday 於某地重遇,還是未必有充足膽量面對面講一句「你好嗎」,甚至迎面而過當作陌路人便算。要在匆匆一剎下決定,確實不易,此時必定明白到你好嗎這三個字絕不簡單。其背後包含複雜無比的情感,有意講「你好嗎」證明你依然關心對方,難以啟齒就代表兩個人之間的隔膜,稱得上命運的悲劇。
近半年愛聽梁靜茹的歌,她去年推出一張全新專輯<<我好嗎,太陽如常升起>>,其中一首主打歌為<<我好嗎>>。Man 非常喜歡其中一句歌詞「你好嗎,說給空氣聽」,對於未能傳遞到對方的「你好嗎」,確實等於對著空氣自言自語,又如一封永遠無法穿出的信,而收信一方從來不知道這封信的存在,可笑亦可悲是也。
或者你好嗎只是一個例子,每個人皆有不同藏於心裡卻未克說出口的說話,既難以啟齒,又沒有機會親自向對方表達。另一個例子恐怕非「生日快樂」莫屬,明知某人當日生日,偏偏未能、未敢親自發一個 Happy Birthday 的訊息祝賀。如斯簡單的事,偏偏無法做到,諷刺至極。
也許維持原狀乃最理智的選擇,結果把一切關心、思念妥善安放於內心一個角落,無謂干擾別人的生活,也不製造任何漩渦、漣漪,讓理性凌駕內心無窮的呼喚。謹記一點,你的關心,對他人來說可能屬嘔心,事實既然如此,那就不要輕舉妄動。你記起別人,別人可能記起你,或從來沒有想起你,固然無從得知,倒不如在適當位置保留僅餘的想像空間,或者是最完美的 solution。
無可否認,無法問候一個人,的確為世上最遙遠的距離。
你好嗎?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