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篇 Nokia 手機評測文也有酒的相片,那是一家餐廳連酒吧,Happy Hour 價錢比咖啡店還要便宜。Man 算是常客,有時獨飲,對著電腦打字寫文或做功課,有時與朋友把酒論天下,無所不談。酒吧與便利店買酒之分別,在於 bartender,若有一位相熟的 bartender 了解你的喜好與口味,可比作另類知己,值得歡喜。或者靜看 bartender 調製 cocktail,猶如觀賞一場表演,視覺與味覺並重,清脆俐落地把橙皮切出一小片,輕輕放入 Old Fashioned,好讓人嚐透人生的苦。
在 Man 心目中,Whisky Sour 是 top 5 之一,此乃入門雞尾酒,酸中帶甜,味道清新容易入口,亦有助開胃。Whisky Sour 奧妙之處,在於面層的泡沫,綿密口感教人回味無窮,為整杯酒畫龍點睛。這層泡沫以蛋白打成,挑出蛋黃乃浪費的抉擇,某些食物只需蛋黃而不要蛋白,Whisky Sour 正好相反,有用或無用這回事,永遠教人想不清、摸不透,莊子的逍遙遊正好說明。
泡沫上的花紋,為美酒增添兩分美感與裝飾。淺嚐一口,略略感受味道,再細看一次,讚嘆一番後繼續細味。當日忙碌一整天,晚飯後飲一杯慰勞自己,從中釋放壓力。有時睡眠欠佳,適量酒精有助改善睡眠。Whisky Sour 使自己苦惱全消,回家後心血來潮,上網研究如何製作,未知日後有沒有機會學調酒。
品評一杯 cocktail,可由不同角度入手,品酒專家可能著重其選酒,用甚麼牌子、產地的酒,心得可寫成一篇論文,Man 自問毫不專業,不敢在此班門弄斧,以免毀掉自己的聲譽;一些人會留心其顏色外觀;部分人則評論調酒師手勢專業與否。對 Man 這位不專業的酒客而言,只有好飲、不好飲之分,也許醉翁之意不在酒,聽說每個酒徒都有自己的故事。
對同一杯酒,各人會用不同角度評其優劣。近代美學家朱光潛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提出,評價一棵松樹可分成美感、實用、科學三類態度,均源自人性,故不應有對錯之分。每人性格及背景自然影響欣賞方式,不過極為客觀之見解也含幾分主觀。最理想情況為真、善、美俱備,而做人應該對美有一定追求,因為美是事物最有價值的一面,同時美感乃人生最有價值的一面。自審一輪後,ManHungTech 的科技文章屬實用之類,音樂、隨筆兩大系列重於美感,各有特色。
由是觀之,主觀的心主宰我們如何看待一草一木,筆者曾在<<古都的秋>>一文提出類似見解:
賞秋景與心境有關,所得感覺可南轅北轍。悲傷的旅人認為秋天短暫,楓葉頂多算淒美,甚至幻想落葉後的孤清寂寞,如曲終人散,心中的愁被秋葉添上一筆;快樂的旅人會全神貫注欣賞紅葉,留意顏色層次不一的美,讚嘆大自然美妙,心花怒放。假若兩人安坐某寺院賞楓,即使眼前景色一樣,感悟感觸亦各有不同。
賞析一首歌,可見同樣情況。精於聲樂的人會評價歌手唱功及聲底;文人則批評詞人之文字;音樂家則細心評析其旋律與編曲,以及樂手的功力;重技術的人集中錄音器材的級數、後期製作之水準。因此,何謂一首好歌,總教 Man 摸不著頭腦。
這幾年寫過多篇碟評,最終得出答案: 能夠動人心弦且產生共鳴的,已經稱得上一首好歌。古人強調文以載道、詩以言志,那麼音樂的功用呢? 呼應內心的思緒,不論喜怒哀樂,助聽眾宣洩最真實的情緒。簡單來說要感人,亦要真,不宜矯揉造作,同一道理情歌與非輕歌皆適用。
忠於自己的感覺,對自己坦白誠實,為達到「真」的第一步。世人總受社會束縛,習慣壓制內心真正思想,腦袋等如囚鳥,有翼卻不能高飛,換言之肉身自由,思想則困於籠牢,久而久之失去真我,而且忘記最原本的想法。犧牲自己去迎合別人,難以稱得上明智,與「真」的宗旨背道而馳。有人喜歡 Long Island Iced Tea,旁邊那位仁兄偏偏愛乾飲 Vodka 做漢子,彼此不能勉強對方,卻可乾杯飲勝,加上兩種酒都使人醉,殊途同歸,開心就好。
容 Man 再引舊文,<<世上最奢侈的事,莫過於忠於自己>>的最後一段非常適合作自我提醒:
若要寫一封信給未來的自己,我會說盡力忠於自己,多聆聽自己內心的呼喊,多了解自身的真正需要,在這趟人生旅程留下最少的遺憾和嘆息。
這篇隨筆寫得散亂跳脫,連自己都搞不清主旨所在,言之無物,不知所云,失禮便是。只望諸君對自己坦白真誠,忠於自己。
延伸閱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