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大熱遊戲叫旅行青蛙(旅かえる),由日本開發商設計。Man 向來甚少下載新遊戲,對手機遊戲認識不深,但身邊不少朋友談及此遊戲,又見傳媒報導。聽說玩法與一般遊戲有別,此遊戲屬被動,玩家無法控制青蛙的去向,好奇心驅使下,忍不住下載試玩。難得 Nokia 8 運行 Android,終於脫離以往 Windows Phone 玩不到最新遊戲的無奈。
網上對這遊戲有不少評價、分析,與不少人生哲理、社會現實拉上關係。Man 不打算討論別人的意見,倒想討論自己的看法。
若要以一個字來形容此遊戲,Man 會選擇「等」。
等待是一門藝術,Man 喜歡與人討論等待的意義,曾寫文章論述個人看法,例如在第一篇隨筆<<等待>>中提到:
正因有期望,才會有等待。
當時指的是等待公開試放榜的緊張和不安,可是那時候年級還輕,未嘗人寰百態,見歷淺薄,未識其他的等待。
言歸正傳,這青蛙的行蹤毫無規律,外出與留家無痕跡可尋,如陰晴不定。去,不知歸期;回,則不曉得何時離開。
Man 起初的態度很有趣,對青蛙十分著緊,不時檢查牠的動態。不在,就等待牠歸家;回家,就等待牠出發。見到遲遲未返,就焦急無比,發現毫無音訊,極之不安;歸來後,若見到留在家中太久,又焦急起來,期待牠再次出發。總之,Man 的心理就是這麼複雜、矛盾,可說是巧妙,也是諷刺。
若以青蛙觀人,便發現世人不時等待難以捉摸的人(或者事物),花掉青春和光陰,慢慢地等。就算你怎努力準備檯上的食物、平安符,也難以逼使青蛙回家。努力付出從不等於收穫,那麼為甚麼還要等? 在此再引用舊文章,正因有期望,才會有等待。你期待青蛙回家,才在呆呆地等。否則,del game 吧。
人帶有我的觀念,從而對外事物產生幻覺、假象,這些假象由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產生,五蘊導致執著,再生成貪、嗔、癡三不淨根,從而產生苦惱,以及更多的業。四聖諦中有苦、集、滅、道四者,我們正處於苦諦。苦有八萬四千多種 (其實乃虛數,意指大量),其中一種為求不得苦。這種苦與等待息息相關,等不到便開始焦燥,煩惱與痛苦就如斯產生。
人生充滿不少等待,部分更是無了期。之前寫<再等待>的碟評時,便有感而發 (詳見再等待(中)、[好歌分享]東京音樂節得獎歌: 再等待),尤其是歌詞第一句: 「誰讓我寂寞悲哀,想要問命運主宰,我問你何苦使我空等待」。Man 曾經在 [好歌分享] 中寫過: 「等待,先是愁。等不到,故產生恨,不過沒有放棄,還是繼續等待,即歌名的再等待,惟此痛苦只有自己一個默默承受,恐怕沒有旁人明白。這種心理變化,看似十分微妙,卻有無限感概。 」
由此可見,等待煎熬人心,折磨身心。若憑酒精來發洩這種悲苦感覺,最好不過。見到青蛙毫無音訊,就不要為牠傷心吧,但若借蛙代人,又另一個說法了。音訊之事,隨緣吧,等待乃唯一方法。
由此觀之,青蛙讓你知道自己的問題,反射出人性的弱點,看似無聊不過的遊戲,卻有如此領悟,妙哉。看來 Man 想得不太通透,還未學懂放下,被種種的執著影響情緒,愚也。
你在等你的青蛙嗎? 還是你就是那隻青蛙?
延伸閱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