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提起香港人的精神,大家必想起羅文主唱的<<獅子山下>>,黃霑寫出香港人同舟共濟的精神,攜手踏平崎嶇。<獅子山下>>好多人都討論過,Man 今日想分享另一首正面勵志的歌曲,同樣為羅文的代表作,這就是<<前程錦繡>>。
<<前程錦繡>>於1976年推出,為 TVB 外購日本電視劇<<前程錦繡>>的粵語主題曲,翌年文志唱片推出同名的主題曲唱片。改編自日文主題曲,即中村雅俊主唱的<<俺たちの旅>>,小椋佳作曲,粵語版就由盧國沾填詞。自七十年代起,香港電視台所播放的電視劇有兩類,分別自家製作及外購劇,不少日本劇在香港大為流行,經典例子就如<<阿信的故事>>。本地電視台的引入工作,除了購買版權外,還要配音,以及找填詞人、歌手製作中文版主題曲。當年盧國沾在 TVB 負責推廣該劇,順便填上粵語版歌詞,交給羅文主唱,結果大受歡迎,歌紅,歌手亦紅。
先論歌手,羅文當年於日本發展,一帆風順,奪得讀賣電視台的全日本歌謠選手比賽之總冠軍。那年代日本競爭激烈,不太接受外來歌手,因此鮮有香港歌手成功打入當地樂壇。七十年代之前,香港的音樂市場可分為國語時代曲、英文歌兩大類,粵語歌曲就是傳統粵曲,可是粵語流行曲遲遲未有發展,只有少數作品或電影主題曲。去到七十年代,隨著本地電視劇的掘起,粵語主題曲成功帶動粵語流行曲的冒起,逐漸取代國語歌成為香港人的主流音樂,羅文就在七十年代憑粵語歌成為著名歌手,而<<前程錦繡>>應記一功,此曲的成功讓他決定留港發展。
至於詞人,盧國沾在七十年代中開始小試牛刀,寫粵語歌詞,例如為無線電視劇<<巫山盟>>填插曲歌詞,該時期被人稱為練筆期,盧開始摸索及發展個人風格。<<前程錦繡>>正是練筆期的作品,雖然極受歡迎,卻被人批評有瑕疵,例如少量詞不對音的問題。
在歌曲推出的二十年後,羅文於1996年翻唱此曲。再二十年後,某製作公司於2016年假紅館舉行盧國沾作品演唱會,邀得多位實力派老歌手演出,小編也有購票欣賞。該演唱會的主題曲就是<<前程錦繡>>,有分演出的歌手先在演唱會前灌錄此曲,有興趣的讀者可在 Youtube 觀看 MV。四十年過去,此曲依然繞樑三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除了證明<<前程錦繡>>所述的精神不變外,同時見證香港粵語歌的興衰,以及社會的變化。來到今日,再聽<<前程錦繡>>,好像有更深的體會、更大的共鳴。
不如先看歌詞:
斜陽裡,氣魄更壯
斜陽落下,心中不必驚慌
知道聽朝天邊一光新的希望
互助互勵又互勉,那怕去到遠遠那方
前程盡願望,自命百煉鋼
淚下抹乾,敢抵抗高山,攀過望遠方
……
小小苦楚等於激勵,等於苦海翻細浪
藉著毅力,恃我志氣,總要步步前望
歌詞使用AAB結構,曲風屬慢板歌,編曲不太激烈激昂。對比起今日的廣東歌,<<前程錦繡>>的歌詞不算太長,卻通俗淺白,來得簡潔有力,感染力極強。夫勵志歌曲,不可太低級,如果一味叫口號,甚麼加油努力,則空洞得可憐又可笑,聽者只會一笑置之,現今之青年甚至諷以「膠歌」一詞,完全浪費了曲者的心血。反之,一首勵志歌不能單靠打氣,應以多個角度帶出勵志的信息,用其他事物入題,能夠寫到現時的困難與苦況,方會使人受落。換言之不可「露骨」,上文提到的<<獅子山下>>正是一例,主歌先寫人生總有喜有悲;鄭國江填的<<摘星>>借一個情境入題,大家可想像如果把副歌 (我要踏上路途……一段) 換成歌曲首段,效果就有天淵之別,恐怕即時變成「膠歌」。觀香港今日的宣傳歌,太多犯有此毛病,濫用群星堆砌陣容,歌詞不知所謂。
言歸正傳,<<前程錦繡>>先借斜陽開首,藉其意象代表面對難關,夕陽即將落下。明知天黑在即,卻要「氣魄更壯」、「心中不必驚慌」,這是面對苦困的態度和精神。原因就在第三句交代,因為黑暗過後必有天光的一刻,黑暗與黎明日出從來都是一對,有黑暗就有破曉的一刻。如果下一句繼續寫這個道理,恐怕淪為沉悶的作品。因此盧筆鋒一轉,轉寫大家要互助互勵互勉。前兩句寫個人的態度,並不足夠,原來面對黑暗之時,個人與個人之間要共同合作,團結一致,方可克服難關。
當面對黑暗,少不免承受挫折,甚至感到絕望,就有眼淚流下。抹乾眼淚後,就要繼努力,化悲憤為力量,即「小小苦楚等於激勵,等於苦海翻細浪」,副歌正代表歌詞中心思想,鼓勵我們咬緊牙關,繼續努力。
再者,盧國沾所寫的劇集歌曲,大部分皆有一特徵,就是歌詞會呼應劇集的主題及內容,讓劇集、主題曲互相呼應。<<前程錦繡>>一劇講述三名年輕人努力奮鬥,克服人生的難關,所以主題曲同樣鼓勵大家不要害怕困難,把苦楚當作激勵,憑毅力繼續嘗試,永不放棄。
記住,面對困境時,切記我們是一大群「同舟人」面對同一困難,互助互勵又互勉,各自憑同一信念,以不同方法爬過歌詞所指的高山。大家的前程,必定錦繡。
四十年多年的盧國沾、羅文、聽眾,有曾想像到今日的風浪呢? 小編只能說,<<前程錦繡>>歌詞及背後的精神依然適用,甚至更加適用。
藉著毅力,恃我志氣,總要步步前望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