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從新聞得悉今年中學文憑試 (DSE) 中文科作文卷的考試題目,其中一題要求考生以隱藏為題,結合個人思考或體會,寫作文章一篇。近年的卷二試題不時要求中學生有一定人生歷練,飽經好些風霜,從而由十餘年人生經驗提煉感悟,裝作比一般中學生成熟,例如去年的微笑以對。
遙想當年的公開試,仍清楚記得當日的緊張心情,奮筆疾書,年青的拚搏歲月總是美好。
年歲漸增,慢慢意識到世事沒完美,凡夫俗子能力始終有限,沒有完美方案可言。既然做不到完美,不如尋找一個最好的處理方法,對自己、對別人影響減到最低,原來學會與現實妥協,也是成長一課,證明思想變得成熟,掌握到世界的遊戲規則。
跌跌碰碰過後,似乎摸索到人生的真諦,隱藏這兩個字反映處世應有的睿智。隱藏固然並非完美答案,但可能是最好的方案,就如試題所述,把秘密、情感、想法收起,背後必定有其原委和苦衷,否則何不真誠訴說情感? 選答此題之考生,必須深入解釋隱藏的原因,然後比較隱藏與不隱藏之後果,反映當中人生觀及處事態度。
隱藏可說是一門藝術,也屬虛偽表現一種,而隱藏本無好壞之分,一切視乎動機而定。其實隱藏未必等於欺騙,若果為大局著想而選擇隱藏,應稱為善良的虛偽。完全坦白透露反而適得其反,只會造成更多麻煩與傷害,深思熟慮過後,為了好好保護自己,發現隱藏比坦白更好。
原來隱藏不但能夠保護自己,亦保護你想保護的人。
隱藏自己內心的真實感情,不刻意打擾,只因不願打破現狀,更不希望破壞目前平衡,當作留給自己最後一絲的溫柔與薄面。如斯原因簡直殘忍而痛心,有口難言卻偏要裝作正常,甚至逼使自己去忘記,或藉酒精麻醉大腦,意圖沖去某些想法。
隱藏與淡忘,乃截然不同之概念,絕不可混為一談。把好些人和事從內心隱藏,完全不等於忘記或刪除。拆開「隱藏」一詞,含有兩個意思,對外不表露真正思想為「隱」,安放那份不可曝光的情感於內心某一角落為「藏」。也許每個人的心窩都劃分一個特別位置,妥善保存某人身影,以及往事的零碎片段,接著小心鎖上。如果早已遺忘,又有甚麼好收藏呢?
到頭來,隱藏僅屬表面的妥協,戴上面具,忍痛約束自己言語與行為,然而思憶從無間斷,江水滔滔不止。這種善良的虛偽,可歸入固執的一種,而對人的偏執就是癡情,無奈無人知曉。
固執或癡情,每日令無數俗人墮入痛苦的深淵,自我折磨,然而隱藏無法解決。
五月中旬大部分時間都晴空萬里,藍天白雲隨處可見,豈料近日突然轉陰,間中傾盆大雨。見到行人爭相走避,好不狼狽,忽然想起台灣一首名曲<<在雨中>>,記得某年雨中漫步到阿元來了的舊舖,方醒覺到對別人可以隱藏說謊,但對自己總是最誠實。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