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Herbert Cheung
筆者於 HMD Global 推出 Nokia 6 和 Nokia 8 的時候已經各購入一部,作為主用機和工作機,可惜於去年底,Nokia 8 的電池出現問題,經外面的手機維修店檢查後,認為是底板漏電問題導致,簡而言之是難以被修妥,要踏上換機的旅途,最終選定了 Nokia XR20。
Nokia XR20 到手之時,Nokia 8 的屏幕已有一半出現雪花問題,要投射到電腦才能完整看到屏幕內容,所幸的是觸碰的功能未被影響,總算成功轉移資料,開啟它作為主用機的生涯,現在就讓筆者分享一下使用手機三個月以來的感受吧。



作為三防手機,Nokia XR20 的重量較重這一點的確是真的,但未至於過重,或者是因為平常筆者都慣常使用較重的電話或平板電腦作日常用途,例如周末放假時筆者會改用 Nokia N1,過去筆者亦曾使用 Nokia XL 等較重的電話,故此筆者覺得 Nokia XR20 的重量仍可以接受。
至於按鈕方面,或者是筆者過去使用的 Nokia 6 和 Nokia 8 都是指摸識別與電源鍵分開,以至到現在仍是不太習慣電源鍵與指摸感應合併的設定,有時候僅想啟動鎖屏閱讀通知,當拇指觸及電源鍵的一刻便會變為解鎖手機。但不得不讚賞 Nokia XR20 指摸感應的速度和靈敏度,以及面容辨識解鎖的速度之快實在令筆者這一井底之鞋為之驚嘆,畢竟過去使用8的時候,有時候會出現無法辨認指摸的情況,要擦拭一下感應位置才能成功用指摸解鎖。
筆者使用手機的頻率不算太高,即使是主用機,亦主要用於即時通訊、視像交談、看看 YouTube、短片等等,未有用於玩手機遊戲,未必能將 Nokia XR20 的性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但從日常的用途而言,筆者認為 Nokia XR20 的配置已是綽綽有餘,運作順暢。從 Geekbench 的跑分更可見,Nokia XR20 雖然只配有 Qualcomm Snapdragon 480 八核處理器,但較去年四月時為配備 Snapdragon 835 的 Nokia 8 測試得出跑分更高,與 Man 當時為同樣使用 Snapdragon 480 的 Nokia X20 相若。
Nokia XR20 的 Nokia OZO Playback 技術雙喇叭,亦是筆者想讚賞的地方,喇叭的聲量、音質令人滿意,雙喇叭亦造到一定立體聲的效果。而電池續航力亦值得一讚,使用容量為 4630mAh 的 Nokia XR20 在經過一整天頻密使用作即時通訊、拍照後仍未完全「乾塘」,充滿電後長時間視像交談兩三個小時,亦有10-20%電力剩下。三防功能中,防水的效果亦令人滿意,攜同手機進洗手間洗澡,手機沾滿水珠亦能正常運作。筆者未忍心將 Nokia XR20 潛水但從 Man 早前三防的測試,相信亦可以給予用家信心。
疫情肆虐下,筆者有逾一個月時間要留在家中隔離或未有機會帶 Nokia XR20 外出拍照,只有數張工作時拍下,或是從家中拍攝窗外景色的照片,可以看到照片的顏色、廣角效果可算不俗,但夜拍感覺影像不太銳利,放大來看的感覺尤其明顯。


Nokia Mobile 承諾會為 Nokia XR20 提供分別3年及4年的系統及保安更新,筆者4月初時收到 Android 12 的更新,算是較早一批獲得更新的 Android 手機型號之一。更新後最大分別在於變了排列的通知中心及新增的主題色彩,暫時使用起來沒太大感覺,唯獨 Google Assistant 的 Ambient Mode 消失了,充電時不能再欣賞儲存在 Google Photo 的精選相片。
更新後的 Nokia XR20 多了一個個人化的設定——主題色彩;通知中心亦不同了;當有手機程式使用相機和咪高峰時,右上方亦會出現顯示,輕按可以看到是哪一個程式在存取相機和咪高峰權限
有讚,亦有彈。每當筆者使用手機後欲鎖定手機,按下電源鍵一次時,卻終是會被誤判為快按兩次的啟動相機快捷鍵,而這個問題自筆者使用8時亦時常出現,有時更是連續好幾次按下電源鍵時都會錯誤啟動相機。另一缺點是有時候從通知中心開啟 WhatsApp 時,屏幕會突然變為全黑,不論開啟多工版面或鎖定手耭再解鎖亦無補於事,只有重新開機才能解決問題,但於更新至 Android 12 後,問題似乎不復存在。最後筆者亦會擔心,三防手機設計下,一旦於保養期過後,或再一段長時間後 TSO 再無備用零件時,市面其他維修店舖或未能簡單拆解手機維修,屆時普通問題如換電等亦不能進行。
總的來說,這三個月的使用讓筆者對 Nokia XR20 的表現感到滿意,亦可說是繼承了坊間對 Nokia 一貫的「硬淨」的形象。可惜 Nokia XR20 失去了 Glance 的功能,以往的 Nokia 6 和 Nokia 8,筆者都習慣透過這一功能查看時間,但現時只能透過雙點屏幕開啟鎖定畫面觀看,可算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感謝 Herbert Cheung 授權分享
延伸閱讀:
發表迴響